我们的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,我常看到一些
学生在
小学成绩很好,而升入
初中后就大不一样了。
家长也觉得纳闷:
孩子在小学时,
数学成绩那么出色,到了初中竟然如此之快就落伍了,这是怎么回事?而
中学数学老师也常埋怨:
小学数学内容少,学生
练习常常机械重复,把学生的大脑都搞呆板了,这样的学生到了初中需要多长时间的磨合期啊?叫我们怎么教?……这些议论,反映出了一个
问题——
中小学数学教学确实需要加强
衔接。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
教学的衔接,实现
平稳过渡?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
数学教师认真
探究。
现在,学校常利用教研会将中小学数学
教师集中,
分析、
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,归纳了一下几方面的缘由:
1、从
教学内容方面分析,进入中学,教学内容猛增,学习难度加大,部分学生渐渐掉队。分析
新课标可看出:初中
课程比小学课程在内容上多了很多,在
培养学生能力上提出了更
高的要求。小学数学
教材比较通俗易懂,难度不大,且大多研究的是常量,侧重于定量计算;而
初中数学教材较多研究的是变量,不但注意定量计算,而且还需要作一些定性研究,与小学相比教材难度较大。如果在小学中
观察、
操作、推理、想像等探索
过程操作不够,升入初中必然产生学习内容上的裂缝,一批学生将难以平稳过渡。
2、从
教学教法上分析:
中小学教师各自从教,缺乏交流,因而学生难以适应。
长期以来,中小学因各自为阵,关注和研究的都是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,对《
数学课程标准》所体现的整体
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了解。小学教师讲得细,练得多,容量小,
速度慢,对学生逐个过关,因而大多数孩子
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。再加上老师常常采用新异、刺激和有趣的事物激发,
充分利用直观
教具,形象化的
语言启发,学生
自主探究和
创新的意识
开发不够,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。中学教师多半注重
抽象逻辑
思维,教学风格相对简略。初中教师一般授课较快,思维跨度大,习题类型多,且比较
灵活。这对于
习惯“依样画葫芦”,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学生来说,将无所适从,
困难可想而知。再加之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
互动,缺少沟通与交流,这一
现状也导致小学和中学在教学
方式衔接上出现脱节,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。
3、从对学生的
管理方式分析:小学教师为了让从小依赖父母的
儿童适应
小学生活,管理细致、周到,扶得多。进入中学后,教师采取的是半
开放的管理方式,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,要求学生搞好预习、笔记及
复习,自己归纳小结,独立思考问题,独立完成
作业,以促使学生自律自强。这样自觉性不够强的学生就很难在各方面约束好自己,问题越积越多,久而久之,造成一批学生的滑坡,有的完全失去了学习信心,学习成绩越来越差。
面对如此现状,中小学教师应及时研究
应对措施,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。关键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小学数学内容,设法同相关的中
学学习内容建立联系,适时
渗透,让
数学思想和
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生成。针对以上导致中小学衔接不好的
因素,实现小学与
初中数学教学的
有效衔接,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衔接:
1、加强教学内容上的衔接。小学的数学内容大多是直观而简单的。而初中数学内容比小学数学内容抽象和复杂得多。但是小学数学是基础,有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特例;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拓展与延伸,而绝大部分内容是全新的。所以,我们应认真研究中小学教材内容,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。
如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采用列方程解
应用题,尽力避免使学生产生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定势。有的小学教师、学生对教材依据等式基本
性质解方程很不
理解,总觉得还是依据四则运算的
关系解方程便于教和学,为实现小学与初中的平稳过渡,为使学生感知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
优势,教师可先安排一些口算练习,让学生逐步熟悉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思路。其次教学解方程时,可先通过复习,让学生再现、复述等式基本性质,为新知作好铺垫。通过沟通,教师可以了解彼此的
工作,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
教学问题,消除一些曾经的不理解。在交流、
探讨、行动中缩小
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差距。
2、注重学生
综合能力的
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、归纳
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种能力的培养,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大飞跃,也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
原因。因此,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,应积极采取一些过渡措施。
(1)在平时的
课堂教学中, 要有意识地
引导学生思维, 注重培养和
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
思维能力,空间想象能力等。
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,善于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
引导学生说出依据,引导学生逻辑地思考问题,理顺思路。结合知识教学,采取教者有意、学者无心的方式,对学生
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,使学生由“学会”到“会学”。如:有意识地让学生
运用学过的方法
自学,增强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,通过
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让其养成积极思考、遇事说理的习惯等,以适应初中教学的要求。 这样长期坚持,潜移默化,也就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。
凡是学生通过动脑、
动手能自己解决的就尽量放手,这些能力方面的渗透与训练,从某个角度来讲比知识的渗透更为重要。如,小学阶段,对于属于动手
实践范畴的动手操作,无论在计算教学,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,教师都很重视。有的教师甚至认为,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,如果不用,就不是一节
成功的课。即使教材上没有,也千方百计,设法运用。反思一些动手操作,也存在
误区,也有顾此失彼的
现象,有时会抑制学生的
创新意识和能力的
发展。因此,对于小学教材中,动手实践内容的教学,应因材施教,一般先让学生独立思维,再分组讨论,后汇报交流,最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操作。这样,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
积极性,也逐步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现象能力。
(2)小学高年级学生在
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,能运用
概念进行
抽象思维,求知欲特别强。他们不满足于
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。因此,教学中教师
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,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,
提高学习兴趣,扩大知识面。多提
开放性、
探索性的问题,多采取变式、一题多解等形式,合理、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,使之能灵活解题,逐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。
3、长远设计管理方式。
学生发展具有连续性,一个小学生不可能在升入初中的那一天,突然完全失去小学生的
特点。因此,我们要重视学生发展和
教育的连续性,通过
教育教学使得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,中学阶段的特点不断增强,做好管理与教学上的衔接。相邻两段共同关照,做好过渡工作。小学教师,要尽快改变“扶得过多,管得过细”的管理方式,重视小学生的
养成教育;培养他们良好的
生活、
学习习惯,放手让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,促使他们由教师包办向学生自律过渡和
转化,
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。
总之,中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加强衔接,要在新课标的
指导下,尽量挖掘中小学数学知识及管理上的衔接点。逐步培养学生的
综合素质和
创新能力。
百度搜索更多内容:温州家教: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浅议
------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犯了您权利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