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
教育部发布了
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,包括性
心理和恋
爱心理等心理
健康课成为
大学生的必修
内容。(京华时报9月14日)
这可解读为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
健康教育的
重视。事实上,正如教育部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要求,应对当前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健康
问题,有必要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
基础知识,了解自我、
发展自我以及
提高自我心理调适
能力。但是,要求大学
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做法却值得商榷。
依照1999年颁布施行的《
高等教育法》以及去年7月颁发的国家《教育规划纲要》(下文简称《纲要》),大学拥有学科、专业和
课程设置的
自主权。也就是说,设置怎样的课程,这是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、
特点自主决定的。而教育部布置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必修课的做法,无疑与《纲要》的精神相违背。
己感
兴趣的课程学习,而不是被逼迫上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。 或有人指出,在当前的
教育体制中,重视某一教育,必须得以教育行政部门发文的
方式,否则,学校就会不重视。另外,心理健康教育,是
基础教育,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,应该都要学习。这完全是计划办学的思路。按照这一思路,如果总是以“进
教材、进
课堂”来表示对某一类教育的重视,大学的必修课,就会越来越多,选修课将越来越少,这是严重违背大学办学的规律的。——近年来,只见行政部门发文要求纳进必修课体系的课程越来越多,却从来不见把某一必修课程从必修课程体系中撤出来。 其实,大学应该上哪些必修课,开设哪些选修课,应该由学校自主决定。拿心理健康教育来说,学校重视并开设相关课程,这该是学校根据本校学生情况以及对学生的
培养要求做出的决定,而不是按行政布置进行。这种行政主导的课程设置,往往造成的
结果是,学校仓促上阵,师资
力量、
教学管理、
教学方法都
存在问题,就像教育部曾布置大学开设
就业指导必修课,可直到现在,很多学校的这些课程都是蜻蜓点水,而在这次布置的心理健康课程中,也提到“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”,这就会让大学感到困惑,又有就业指导课,又要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上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,这两门课怎样协调? 这次教育部的发文,也许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,因此给大学一定的
选择空间,文件要求,大学“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:开设一门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’公共必修课程,覆盖
全体学生;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’公共必修课程,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,形成系列课程体系。
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
素质教育、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。”这可谓煞费苦心,既要介入指导、
我国大学教育,当前普遍存在必修课比重过大,选修课很少的问题,包括一些985
高校、211院校,宣称实行学分制,但学生选课的空间其实很小,选修课比例也就在20%左右。而且,很多必修课,都是教育行政部门通知要求学校必须开设的,即便学校和学生都认为这些课程
意义不大,但不得不上,而且所占学分不少。这样的课程设置,直接导致一些学校应付某些必修课,学生对大学
课堂教学不感兴趣,以及学校办学的千校一面。当每所大学都上大同小异的必修课程时,学校的
个性、特长从何而来?
在
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,不要说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,必修课在所有课程中比例极低(有的不到40%),就是
高中,也实行完全学分制。以加拿大为例,
高中学生只要求学习7门必修课,每门4个学分,总共28个学分,只占到高中毕业所需80个学分的35%。如此大的选修课力度,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,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,而不是被逼迫上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。
或有人指出,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,重视某一教育,必须得以教育行政部门发文的方式,否则,学校就会不重视。另外,心理健康教育,是基础教育,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,应该都要学习。这完全是计划办学的思路。按照这一思路,如果总是以“进教材、进课堂”来表示对某一类教育的重视,大学的必修课,就会越来越多,选修课将越来越少,这是严重违背大学办学的规律的。——近年来,只见行政部门发文要求纳进必修课体系的课程越来越多,却从来不见把某一必修课程从必修课程体系中撤出来。
部署,又担心落下干涉学校办学的口实,那么,何不从《纲要》精神出发,主推大学办学自主权,加强大学的教育服务意识呢?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看,一门课程是远远不能
解决问题的。更重要的是
发展学生自治组织以及完善学校的服务体系,尤其是学生
心理咨询服务。据调查,大学生的
心理问题,主要来自就业压力(即教育回报率走低)、学业压力(不是学习紧张而是担心学不到有用知识)、
人际交往紧张,而这些的关键
因素,都是学生权益在大学中没有维护的渠道——如果大学生可以对学校专业设置、课程设置、师资力量提出意见,对
教育质量提出要求、对学校的教育服务进行监督,其中的很多问题,其实不必等到教育部出面部署,学校已经重视并加以解决。 于是,当心理健康课进入必修课体系,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,如果学生对门索然无味、且占学分的必修课程十分不满,却又不得不上,这是让他们心理健康,还是让他们心理更不健康?
其实,大学应该上哪些必修课,开设哪些选修课,应该由学校自主决定。拿心理健康教育来说,学校重视并开设相关课程,这该是学校根据本校学生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做出的决定,而不是按行政布置进行。这种行政主导的课程设置,往往造成的结果是,学校仓促上阵,师资力量、
教学管理、教学
方法都存在问题,就像教育部曾布置大学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,可直到现在,很多学校的这些课程都是蜻蜓点水,而在这次布置的心理健康课程中,也提到“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”,这就会让大学感到困惑,又有就业指导课,又要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上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,这两门课怎样协调?
部署,又担心落下干涉学校办学的口实,那么,何不从《纲要》精神出发,主推大学办学自主权,加强大学的教育服务意识呢?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看,一门课程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。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自治组织以及完善学校的服务体系,尤其是学生心理咨询服务。据调查,大学生的心理问题,主要来自就业压力(即教育回报率走低)、学业压力(不是学习紧张而是担心学不到有用知识)、
人际交往紧张,而这些的关键因素,都是学生权益在大学中没有维护的渠道——如果大学生可以对学校专业设置、课程设置、师资力量提出意见,对教育
质量提出要求、对学校的教育服务进行监督,其中的很多问题,其实不必等到教育部出面部署,学校已经重视并加以解决。 于是,当心理健康课进入必修课体系,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,如果学生对门索然无味、且占学分的必修课程十分不满,却又不得不上,这是让他们心理健康,还是让他们心理更不健康?这次教育部的发文,也许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,因此给大学一定的选择空间,文件要求,大学“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:开设一门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’公共必修课程,覆盖全体学生;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’公共必修课程,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,形成系列课程体系。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
学生素质教育、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。”这可谓煞费苦心,既要介入指导、部署,又担心落下干涉学校办学的口实,那么,何不从《纲要》精神出发,主推大学办学自主权,加强大学的教育服务意识呢?
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看,一门课程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。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自治组织以及完善学校的服务体系,尤其是学生心理咨询服务。据调查,大学生的心理问题,主要来自就业压力(即教育回报率走低)、学业压力(不是学习紧张而是担心学不到有用知识)、人际交往紧张,而这些的关键因素,都是学生权益在大学中没有维护的渠道——如果大学生可以对学校专业设置、课程设置、师资力量提出意见,对教育质量提出要求、对学校的教育服务进行监督,其中的很多问题,其实不必等到教育部出面部署,学校已经重视并加以解决。
于是,当心理健康课进入必修课体系,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,如果学生对门索然无味、且占学分的必修课程十分不满,却又不得不上,这是让他们心理健康,还是让他们心理更不健康?
百度搜索更多内容:提问心理健康必修课会让学生更不健康?
------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犯了您权利,请联系我们。